村里大棚种了各种果蔬菜。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无公害农副产品不间断供应
后元化村地处京津冀三地交界,不依山不傍水,村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小。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农业成了村里发展经济的最佳也是必然的选择。如何让村子小而精、小而富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第一书记的头等大事。
隆冬时节,村里的大棚各种农产品正在“休养生息”,等待春暖花开之时。后元化村党支部书记丁建春告诉新京报记者,村里有个农业生态园,占地150亩,种着芥蓝、桑葚、火龙果等各种果蔬菜,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公害种植,但是由于销售渠道较为传统,田间地头新鲜的果蔬并没给村里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今年,后元化村在镇政府、农业农村局和派驻单位的帮助下初步尝试两种壮大集体经济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打造无公害农副产品和派驻单位所产服装的线上及线下销售项目。丁建春称,预计下月底前,村里专属APP将正式上线。
村民在大棚里忙碌。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我们不仅销售本村的农副产品,还会和周边的村子达成合作,将他们的优质农产品也挂到我们的网站和APP上。这样一来,既能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创收,也能保证我们的用户能够采购到品种更为丰富的农副产品。”后元化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涛表示。
“首批销售的产品预计会包括玉米面、无添加白面、大米、小蜜蜂葡萄、无花果、火龙果、油桃、娃娃菜、香油、食用油、菌类等无公害不打药的农产品。”
王海涛称,除了线上销售,村里还成立线下销售小分队,利用移动货车,在农村地区的集市、村委会、社区、政府机关、公司工厂等进行现场销售。
村里还有线下网店。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光伏发电项目明年再增50千瓦
明年开始,后元化村将不仅有无公害果蔬,还将开发以农业活动为主题的休闲活动。同时,村里将主选一两种鲜花品种,将村子路边、沟路林渠、平原造林等公共区域和各家各户门口重新设计,统一种植,打造网红打卡地,美化乡村环境,吸引客流,带动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后元化特色的生态鲜花村落。
后元化村。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今年,除了主销无公害农副产品,村里还引入了以“造血”为主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引入50千瓦项目,就安装在后元化村村委会,年底即可实现发电销售,2021年将计划再增50千瓦规模。到2021年后元化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预计达到32.5万元左右,2022年预计达到50万元左右。
新京报乡村
曹晶瑞/文 王巍/摄
张树婧/编辑